闽台神缘 清水祖师迎春绕境盛典
12-26
清水祖师迎春民俗,相传始自宋代,盛在明时。迎春订在开春,寄托着当地百姓叩请恩主清水大师下山绕境,驱邪镇魔,扶持庇佑风调雨顺、国泰民安,五谷丰登,六畜兴旺,里社和平。整套规则,系历经变革相习成例。
廿七“佛头股” 区分“三庵堂”
过去,蓬莱平原点以及金谷的汤内、涂桥,按姓氏居住的自然区域,划分为顶、中、下三个庵堂。各庵堂又自分为三个“保社”。每个保社再分为三个“佛头股”,计廿七股:
[顶庵堂]三个保社,九个佛头股:
可卿保社——由岭美张姓自分为三股;
便元保社——由溪南苏胜自分为两股,由埔顶杨姓连顶蔡姓合为一股;
虞山保社——由温、陈、蔡三姓各成一股,计三股。
[中庵堂]三个保社,九个佛头股:
湖滨前保社——由顶刘姓,自分成三股;
代贤保社——由大墘林姓,自分成三股;
黄柱保社——寮内陈姓自成一股;魁头柯姓连邢厝林姓合为二股,计三股。
[下庵堂]三个保社,九个佛头股:
魁美保社——由下刘连巷口张姓、竹脚李姓合成三股;
腾角保社——由井滨陈姓连孙、吴、杨姓合成二股;由后山王姓自成一股,计三股;
华美保社——由华美李姓连美山林姓合一股;华美陈姓连赵姓合一股;汤内周、邹、卢三姓合一股,计三股;
每年迎春三天,由顶、中、下三庵堂各一个当值的佛头股负责执事,各股九年轮值一次,周而复始。但因沦桑变故,人事变迁,各庵堂中的佛头股也有所变动:中庵堂杨姓及大墘内的下林二股,因人口星散无法负担,于民国十年前后,由魁头柯姓及邢厝林姓顶接;下庵堂华美保社的美山林胜及赵姓本合一股,也因人口稀微,无力承接,一九四六年由汤内的周、邹、卢三姓顶接;美山林拨合华美李,赵姓拨合华美陈姓。
拈当“大旗手” 荣任“巡境司”
三庵堂的三股佛头股,定于接头的当年三月初一日,在中庵堂的佛头厝“拈大旗”。仪式非常庄重:先由岩僧用三张同样大小的红纸,当众写明“大旗”、“车鼓亭”、“神前吹”三粒阄名,再由三庵堂佛头股的“头人”检查无讹后,装入竹签筒内,拈抽时,先由中庵堂的“头人”两掌捂住竹筒口,只留个小掌缝大小,然后给顶庵堂的“头人”用一双小竹筷去夹拈。如果同时夹上两粒,当作无效,重新丢进筒内;如果夹上一粒,必须当众解开。若是“大旗”阄,筒内只剩“神前吹”和“车鼓亭”两粒,便可同时倒出来,让中、下两庵堂的“头人”去拈。中庵堂“头人”拈后也要当众揭开,如不是“大旗”,筒内的“大旗”阄便是下庵堂所得;如中庵堂已拈去了“大旗”,那筒内不是“大旗”阄,也就是下庵堂的阄。
拈得大旗的佛头股,当年就要推选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当“春官”(雅称“巡境司”),主持当年迎春的一切组织事宜。据说,清水大师经四次敕封,赐迎三日,古例必须由本县长官主持巡境,仪仗威严。但以后年年如此,影响公务,便授命由拈得大旗的佛头股推任顶替。仪仗、排场仍仿县官一样,职称“清水巡境司”。(俗称“春官”)。
拈得大旗的佛头股,还要推出“旗头”、“旗手”两人,于次年正月初二日,到镇抚(今魁斗镇西村)“旗主祖师”处挖掘大旗竹。挖掘前,要备“茶壶鸡酒饭”,带“大符”一张、红丝线二条(各三丈六尺长)、“香料”三十六节,种籽一包,红绫两条,金花纸旗子三十六支,香楮、红礼包等物,进行礼祭,而后才能挖掘。大旗竹的长度有规定,原长三丈六尺,后三庵堂各减一尺,定为三丈三尺。旗布可以在二丈八尺左右推移。旗布上固定书写“敕封昭应广惠慈济善利大师菩萨”字样。
宴客兆好运 “落座”卜丰年
祖师下山迎春,定于前一年的农历三月初一日,由各庵堂佛头股各推举“头人”一位,集中在中庵堂“佛头厝”(一般都在各姓的祠堂),当众用“信杯”投卜迎春绕境的“开香”日期。如果投卜的是明春正月初八日为“开香日”,则初九、十、十一日便是“三日大迎”,十二日为“散香”日;如果初八日不“允”,则卜初九日,再初十日。如初十日也不允,就要从初七日卜起。“开香日”不得超过初十日,迎春绕境不得超过十五日(元宵)。
开香日凌晨,佛头股的各家各户,都杂备办“猪头五牲”、清菜香果到佛头厝去供祭。祭毕,再把礼品带回去摆席宴客。客人越多越光采,表明交好运。因此,一轮到“做佛头”,各家各户都要大大“开销”一翻。碰到小户穷家,是一种难以招架的负担。
开香日下午,中庵堂的佛头股要抬祖师佛像上岩,其他庵堂的“头人”、“都会铳”也要上岩。如果顶、下庵堂的人先到,必须在“觉亭”处等候,不得抢先;如果中庵堂抬迎的祖师先到,可以率先入岩。但祖师安座后,中庵堂的“头人”、“都会铳”还必须再到觉亭会齐。尔后一齐从觉路开始鸣礼枪进入岩殿拜佛。当晚,在岩上歇息。翌晨子丑时分,齐集中殿,由岩僧主持赞礼,夹念“清水咒语”和疏文,还要投掷“信杯”,申询祖师是否“落座”允迎。如果一杯不允,必须再动鼓乐,重新念咒读疏,一直卜至允才是。当“信杯”显示允迎,“都会铳”便齐发庆贺,再敲响昊天口的“日月梵板”108下,以示全岩所有的“军将士卒”整体动员开迎。(这“日月梵板”神圣不可随便触响,只有在祖师“下座”或亢旱祷雨时方可敲动。)
另外,在“祖师下座”时,岩住僧还要上疏投杯占四季雨水,卜是年丰歉。群众以农为生,以水为命,特别关注占卜结果。如那季雨水充足,便充满喜悦,增加信心,如那季雨水欠缺,便时加警惕,准备抗旱。
开岩不忘故 礼请“三忠火”
祖师下座开迎请,还要整仪诣三忠庙拜请“三忠火”。传说,“三忠”(指张巡、许远、岳飞)是岩山前辈,祖师要先请“三忠火”,才自己“出火”下山绕境,表示不忘本源,尊重三忠。按礼仪,从三忠庙请出“三忠火”,三个“头人”、三个“都会铳”,都必须三步一下跪,三步鸣一枪,从觉路进入岩殿。据例:从三忠庙到昊天口,从昨晚排队入岩到今晨请“三忠庙”,每“都会铳”共要鸣枪108响,通常都把枪嘡烧得通红。有时硝药遇烧爆炸,烧及“都会”本人,就说是被烧者不诚心,或不清净的报应。因此,选到持“都会铳”的,都必须在春节前四个月,独床食素(俗曰食清睡宫)。
“三忠火”请到殿前,便在钟鼓齐鸣中把祖师圣像抬到昊天口,再由专人从岩中取炭置于新的瓦上,跪在佛前祝诵“恭维太岁某某年,元正初( )早,恭迎清水大师,敬献清茶三杯,伏乞恩主一半下山绕境,一半守护山岩,大德大祥,大福大量,庇佑四境,照顾名山,爱护善信,宽恕子民,敬祷。”念毕,起身把瓦片中的炭火一半拨入“火鼎”,一半留回岩灶中,再三拜揖以后,礼送圣驾至觉亭,便下山开迎。
驾排全仪仗 盛典冠遐迩
当祖师下山到“大弯头”时,头供埕还要举行献茶花仪式。据传,必须献上茶花108朵,其中红色36朵,兆生女;白色72朵,兆生男。一到献花时,都被一些想生男育女的迷信者抢光,只剩一棵光秃的茶树,纳入供迎的仪仗队中。
祖师下山,只乘便轿,仪仗较简,一到鹤前“头供埕”还要举行换衫换轿仪式。当祖师驾到佛国碑,大旗要到佛前迎驾;三座精雕表金的大辇,早就安放在“头供埕”,当下山的山轿搁放在大辇旁边时,和尚便进行净座祝福,口念“太岁某某年元正初( )早,恭迎恩主清水大师下山,请出小轿,换进大辇,敬乞喜允金杯。”喜允了,在香枪礼炮的密集声中,抱出“金身”换上新的黄兖,又于香枪礼炮中抱大师入大辇中,再披上绣锦的袈裟。另两座大辇,则装进“敕封昭应广惠慈济善利大师菩萨”的《圣旨牌》,和檀樾主刘公锐的雕像(俗称“契母妈”)。随后是三庵堂的“头人”和“都会铳”拜佛,只行三跪三叩首;接着是案前两旁分立的四个礼生,引“春官”进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。礼生司仪拜佛唱礼:“清水巡境司进——跪!叩首、再叩首、三叩首!兴——再跪、叩首、再叩首,三叩首!兴——三跪,叩首、再叩首、三叩首!平身!礼成。”“春官”行完“官体礼”后,礼生引坐在临时特设的“官案”座上;再由礼生引“案公”(春官司的县主簿)拜于佛前,先一跪三叩首,只正身未起立。礼生再宣唱“宣读晓谕”,案公便诵读“迎春告示”。读完,续行二跪六叩首的大礼。礼毕,各庵堂的“头人”互相清点大辇,检点一切仪仗事务,办理交接手续。一切就绪,便先由顶庵堂“头人”担负当天大迎的全责,开始巡境。
迎春仪仗庞大、规矩严格,程式庄重。大体分为两大部分:一为“春官阵”。前面是一对敲着咚咚单声呼应的“头人鼓”,接下去是一个身着羊羔皮毛夹袄、手执根竹稍儿的“跑遍”,和四个执有“龙、虎、清、道”的旗牌手,两面单杠着的大铜锣、一个“放告”的大鼓、两支号角,四个持竹板和铁铐的“衙役”、一个两人抬的钱柜,接下去便是四个穿长衫礼服、戴有色眼镜的礼生、一顶标写着“清水巡境司”的红凉伞,最后便是一把挂有“清水巡境司”轿灯的春官大蓝轿,里面坐着“春官”。(这一开路的仪仗队必须按规定的古路走,不得越例。只有“案公”,也坐着官轿,不一定按古路行走,但菩萨入佛头厝时,他必须到“佛头厝”行礼拜佛)。
二为“火阵”:大旗扛在前面(以前是各姓各站都由手力饱足的个人轮流独擎行进,以后各地电线如网,不宜高举,改由一、二十个护旗手横抬着行进),跟着就是“肃静”、“回避”的两面板牌,再下去就是敕封的三十六“驾”。执“驾”的,身穿前后贴有“勇”字的衙差服;再后是民间“随香”的鼓乐队(大鼓、花鼓、弄龙、舞狮、采阁、采球、南音、车鼓等)。这些阵队后面便是车鼓亭、茶花枞、火香盆、神前的“寮鼓吹”、采绣的“清水大师”凉伞。接下去就是三辆大辇:头辆供抬着“圣旨牌”;二辆供抬着“契母妈”;三辆供抬着“清水大师”。后面是一面大锣和僧人的铙钹鼓拥送着。
至于迎春路线,基本按规定的原道走,个别有所改动:第一日,祖师下山过半岭亭,鹤前清水垵外到“水供埕”,绕鹤前学堂口过芸内贤庆大桥,顺公路而上过中亭庙、仙宫,入彭圩街,横穿十字路陈,而蔡姓二世祖宇,而杨姓祖宇,到顶庵堂埔的学堂门口歇午。午后,从埔顶出发,过岭南溪,自闪洋格绕从内圳古,再绕至岭美“文斗祖宇”,沿溪南的乌石界而入顶庵堂“佛头厝”;次日清晨,至乌石界起旗,经张姓的五房直至岭东的“虞山供庭”,歇驾早餐后,继续迎至石佛仔格(这是顶庵堂和中庵堂的交接站),由中庵堂“头人”负责当日事宜,先检查执事的仪具和大辇等无讹后,再从案山过岭后坑前大路,而后山母脚入大墘内,再从山母脚后畔到报德庵歇午。午后,自“报德庵”过仙宫石跳到魁头祖厝门口,再到邢厝,转过芸内石跳,过中亭庙以后入中庵堂的“佛头厝”;第三日,出佛到邢厝寨仔与魁头交界的石佛仔处起旗,一直去到大墘“供埕尾”歇早用餐,而后到通天桥(这处是中庵堂与下庵堂的交接站),同样履行检点手续后,从路尾过美山埔而土楼口下大弯,到井滨的下庵堂埔,才歇午用膳。午后,入汤内再兜原路出来,过蓬莱大桥,直下竹脚李,转入涂桥,重越跨大桥回到魁美的“承天”古址,达“尾供埕”,然后到庵角倒旗,才入“佛头厝”(在蓬莱大桥未建前,迎春队伍从庵埔直入汤内后,还要再出来到“承天”旧址,过魁美渡,则竹脚李再转过渡回魁美);第四日散火。吃早餐后,队伍到魁美庵边起旗,一行迎到祖师生前施医济药而始建的洋中亭,再倒旗接头。
迎春绕境途中,各庵堂都按原议定的地点排列“供筵”候敬,俗称“等敬”。每到一处,头人、都会、春官等,都必须在祖师到达敬桌时,在案前拜佛行礼。每夜入佛头厝,圣像安座时,头人、都会、春官、案公等也同样要依次在佛前拜佛行礼。各庵堂在当晚还要献演傀儡戏(即木偶戏)、大班戏,举办民间游艺活动,以示庆贺。各佛头厝张灯结彩,布设神坛,礼炮震天,灯火辉煌,热闹通宵,盛极一时,带有竞争性。
接头时,各庵堂明年轮到的佛头股,都必须组织人马,到站办理清点移接手续,然后按照议约:顶庵堂接“契母妈”,中庵堂接“清水大师”及“圣旨牌”,下庵堂接一尊木刻的祖师牌位。至于“契母妈”,先由顶庵堂接回去,至六月十五日轮到中庵堂,九月十五日再轮到下庵堂。每庵堂接到“契母妈”时,每天早、午都要供斋饭素菜。各庵堂接头后,每逢月的初一、十五日,都要开筵、演戏,请道士主持“做衙”;到明年开香、各佛头厝要搭“开香棚”,顶庵堂有圣旨牌,中庵堂有祖师公,下庵堂有契母。各佛头股的各家各户要宰猪办盘、蒸糕备馐,举行开香“封大旗”仪式,还要开筵宴客。这种民俗一直沿袭,历史悠久,盛况甲于泉南、影响及东南亚。每年耗费的人力、物力、财力无数,对小股小户是一种负担,但百姓们却视为荣耀,告贷借粮也颇感心甘情愿。